
Tim Racette 全职交易员、山地车手
我18岁就开始交易了,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早一些。交易这么多年来,我可以自信地说自己在交易技巧、尤其是心态上有了很大的转变,这些都在不断带给我金钱上的回报。
让我想一想,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呢?
故事开始于我还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,不知怎么就发现了一则交易活动的广告,之所以被吸引,是因为上面说交易是很多人实现财务自由的一种方法。
我上大学之前就接触过经济学的知识,本身就很有兴趣。那个时候只看了一点股市的皮毛知识,具体怎么交易就不知道了。
尽管我大学专业选择的是建筑学,但是这依然没有阻止我对经济和金融的向往,课余时间也会借书研究经济学理论和各种模型。我喜欢Peter Lynch的《战胜华尔街》、Alexander Elder的《交易为生》,这为我打开了专业投资经理的新大门,也第一次让我萌生出“交易职业很赞”的念头。(相关文章阅读《以交易为生:对话Alexander Elder—学会与市场不确定性共存》)
我去了那个交易活动的现场,做交易的念头进一步强化,而且推动我真正采取行动。我决定从接触最早的股市做起。
越早发现自己想要走的路越好
稳妥起见,我一开始交易资金不大,而且尽量选择知名公司、且股价在20美元以上的股票,我记得自己买入的第一支股票就是越洋钻探(RIG)。
每天晚上我都会研究股市行情。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都会用到。我在一些交易网站注册账户,学习任何可获得的资料,做好笔记。
我学的建筑专业和交易几乎不沾边。建筑偏创造性,而交易偏向逻辑思维能力。我一直是逻辑思维清晰的人,但是对设计和创造反而有点拙。我参加过一些高阶的商业培训,觉得比做设计简单。
我也曾想过调剂专业,转去学习金融,但是这样我就得从头开始学起,拉长了我的大学阶段。想到自己也挺喜欢建筑的,而且是那种学了就想要学好的人,最终还是没有半途而废转专业。
后来我认识了很多厉害的交易伙伴,其中有一些是知名大学的金融学硕士,他们却说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从来没有真正运用到实际交易中。这让我有点庆幸当初没有改专业。
建筑和交易也有一些关联的地方。比如说,建筑需要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想象、并将这些想象变成现实中的大楼,课堂上教授和其他专业的建筑师会不断追问你构想的细节,判断你是否考虑到方方面面——这一点改变了我的思维习惯。在交易中,我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、建立自己的交易策略。无论是在建筑还是在交易中,我都在尝试设计一套体系。
我毕业的时候,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,找工作很难。在我面前只有2条路:第一条路是继续在学校深造,期望研究生毕业后建筑行业的情况已经好转;第二条路是,把建筑师的职业先搁置一边,全心全意投入交易。
我选择了第二条路。
坚持自己的选择,你会发现它很值得
既然选择了,就没什么好后悔的,撸起袖子干就好了。这几年来,我有幸认识了很多非常非常成功的交易者,有些是自己独立交易,有些是在交易所做专业交易员。发现身边这样的例子,真是让我倍受鼓舞。更让我有信心的是,我如今使用的交易技巧和这些成功交易者并没有很大的差距,只不过我的账户金额更少些而已。
我不算是一个全职交易者。我一开始就明白,保持交易心态的客观非常重要,一旦全职交易,那么这种客观就很难平衡了,因为你需要、并且期待有盈利去支付自己的生活。我找了一份金融咨询师助理的工作,它允许灵活安排时间,让我边工作边做自己的交易,保证了有固定收入支付小额的生活开支,同时能不断积累账户资金。
交易和做医生、律师的工作是一样的,你必须与时俱进,保持学习步调。我认为我是学习能力较强的人,但是依然用了超过5年的时间才有精进,成为能够持续盈利的交易者。
刚开始的几年真的是投入全副身心,每一天都在做功课,每一种遇到的状况都要进行分析和记录。总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我交易过股票、期权和期货,期权交易主要是波段性,期货则是日内交易。主要用的回撤策略,这是从专业交易员的策略发展而来的。简单来说就是在上涨趋势中我在斐波那契50%做多,下跌时在斐波那契50%做空。

Tim Racette常用指标
我很少用交易指标,且用的指标不多,有斐波那契50%/61.8%/1.23%、平均K线图(Heikin Ashi)等。平均K线图用来识别趋势变化很好用。
我的交易方法很简单,我也喜欢将一切简单化。可能有一千零一种方法可以让交易盈利,但是我只需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,然后不断完善它就够了。